住建部《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對鋼結構建筑均提出了發展要求,旨在引導新建公共建筑優先采用鋼結構,積極穩妥推廣鋼結構住宅。例如,積極推進高品質鋼結構住宅建設,鼓勵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筑優先采用鋼結構等。同時提及建筑業依然存在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的問題,集中表現為發展方式粗放、勞動生產率低、高耗能和高排放、市場秩序不規范、建筑品質總體不高、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等。
那么,能否通過鋼結構建筑的大規模建設,推動建筑業進一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高質量發展?筆者認為,由于鋼結構建筑涉及的環節較多,特別是民用建筑,實際推進不易。
日前,由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中國鋼結構協會、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中國建筑節能協會聯合發起的鋼結構建筑工業制造工作委員會(下稱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力求加大鋼結構建筑的推進力度。會上,與會人士都提到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即從綠色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以及對相關行業發展的作用等角度看,鋼結構建筑發展前景無限,但目前在我國建筑中的實際占比并不高。
工作委員會雖然成立了,但實際推動落地的是各相關行業和企業。由于關系復雜,各行業和企業間如何形成良好的發展和對接機制是工作委員會成立后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首先,鋼鐵企業愿意生產、能夠生產相應的成套建筑材料;其次,鋼結構加工企業愿意加工、能夠加工符合要求的成套建筑零部件,而不是一般的結構件;再次,有設計院愿意設計、能夠設計,同時有相應的標準和規范做支撐;接下來,要有建筑公司愿意施工、有能力施工,而后就看開發商是否愿意掏錢建造,最終看用戶是否愿意掏錢購買。就民用建筑,特別是民用住宅而言,絕不可忽視最終用戶的意愿。如此多的環節,都可對建筑材料有話語權,那么鋼結構建筑的最終決定權在哪里?由于上述各環節間都存在著利益關系,只要一票否決,便會影響鋼結構建筑的整體發展。
與此同時,鋼結構建筑在其發展過程中,時刻面臨著發展極為成熟的以非鋼為主建筑物的挑戰。挑戰一是兩種建筑物的性價比和可靠性,挑戰二是與傳統建筑使用時的實際感受對比,挑戰三是兩種建筑物的后期維護,挑戰四是民用建筑有著大量的個性化需求。
如何“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并形成品牌?國外鋼鐵同行浦項制鐵與相關行業企業進行了多年的深度探索,其在創建鋼結構建筑用材品牌及推廣鋼結構建筑過程中的做法,值得中國相關行業和企業結合國情予以借鑒。
浦項制鐵意識到,在助力建設高質量綠色建筑方面,鋼鐵行業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和思路,才能實現更大幅度的提升。同時,浦項制鐵提出發展高品質鋼結構建筑用材,應堅持B2C(企業對消費者),在安全性、技術性、經濟性上取得平衡。
就鋼結構建筑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挑戰,浦項制鐵選擇了以下應對方案:
一是主動先行,先期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積極推進扁平材在鋼結構建筑中的應用。浦項制鐵原先并不是一個以型材和長材為主的企業,但其設想通過打造建筑用材品牌,進入鋼結構建筑領域,同時在技術、營銷上積極扶持建材加工企業轉型發展。
二是浦項制鐵與建材加工企業捆綁,對建材加工企業和建筑零部件進行質量認證和公示。同時請建筑設計師和建筑施工企業選擇不同材料進行比較,將選擇后的結果向外界傳遞。
三是浦項制鐵自己掏錢建造了各種鋼結構示范建筑,使其成為一個建筑與建筑零部件的展示館,讓社會各界人士近距離感受鋼結構建筑的魅力。同時,浦項制鐵還積極參與相關建筑材料展,讓公眾感受到鋼結構建筑材料的親和力,以此擴大浦項制鐵建筑用材的品牌影響力。
四是浦項制鐵積極參與各類老舊建筑物的改造和擴建項目,用鋼材代替原有非鋼建材,通過不同建材的對比和施工,體現后期維護的過程、成本以及改建后的實際效果。
五是浦項制鐵與建材加工企業、建筑設計師、建筑施工企業、開發商等深度合作,建立定期溝通交流機制,不斷開發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建筑零部件。
六是浦項制鐵專門建立了鋼鐵建材品牌網站,主要包括建材品牌介紹、建材品牌零部件介紹、建材品牌零部件產業聯盟、建材品牌解決方案等內容。同時,浦項制鐵搭建了開放式智能平臺,包括BIM(建筑信息模型)數據、BIM應用、設計工具、AR(增強現實)產品目錄等。
七是浦項制鐵用生態圈的模式,將所有利益相關者圍繞在一起,構建系統、有序的共生關系。
八是浦項制鐵集結內部相關子公司的力量,包括建筑設計、建筑工程、貿易、產品生產、物業管理等公司。通過集團自身力量的投入,帶動鋼結構建筑的發展。
根據浦項制鐵的實踐,要想讓鋼結構建筑取得理想的推廣效果,鋼鐵企業必須起到帶頭作用,成為產業生態圈的引領者、鋼結構建筑建設的中堅力量。首先,鋼鐵企業必須在安全性、技術性和經濟性上取得平衡;其次,鋼材加工企業要從粗獷型向精細化轉型發展,加快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加工裝備的升級。只有把這兩步做好,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在此基礎上,各方還需要主動有為,做大民用建筑用鋼市場,才能使高品質鋼結構建筑成為建筑領域的后起之秀。 |